苏皖皖/文
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
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
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
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
这是康熙皇帝《咏自鸣钟》的诗。 16 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机械钟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经澳门到达广州并传至我国北方。由于上发条后可以按时自动报时,因而被称为“自鸣钟”。它不仅报时准确,又有水法变幻、敲打乐器、转动警务、开合门窗等复杂而又精巧的“机关”,非常有趣,外壳多施珐琅彩,异常精美,深受清朝皇帝喜爱。据称,自康熙朝始,亲王阿哥们几乎每家府上都已有七八台自鸣钟。明末清初,凡是来华传教士和使节,大都携带自鸣钟到广州,伺机进献。
广东是中国最早接触自鸣钟的地方。康熙中期下令开海禁,在东南沿海设海关,监督和管理进出口贸易,广州作为当时中西方贸易的中心,由外国进口的西洋钟大量在广州集散。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广州开始出现钟表制造业。到乾隆时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成为国产自鸣钟的重要基地。在清代,广钟一直是广东地方官员向皇帝进贡的物品之一。
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清代广钟专题展,共展出广钟精品及相关文物和展品 110 余件。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自鸣钟里藏着哪些玄机。
展厅图
展厅图
敲开国门:西洋自鸣钟
16 世纪末,西方的工业革命也尚未发生,大部分欧洲货物或是不能引起亚洲人的兴趣,或是无法与同类的亚洲货竞争,但机械钟表是个例外。 1583 年,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靠自鸣钟开路,在肇庆城外崇禧塔附近建了一处教堂,这也是传教士在内地的第一个立足点。 1601 年 2 月,利玛窦带着两座自鸣钟进入了紫禁城,确切地说是自鸣钟进了紫禁城,利玛窦作为调钟的技师得到了万历皇帝认可,获准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教。
利氏首批贡献的两件自鸣钟,一件是楼式的,其高度超过了宫中的所有内殿。它因此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珍宝而非钟表的地方——御花园,并得到了一座特制的价值 1300 两白银的镶嵌鸡冠石和黄金的钟亭。另一件大概属于台式,体积小巧,外罩木框,镶有镀金雕龙,指针是鹰嘴状的,每一刻钟便要鸣叫一次。“皇帝一直把这个小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
也就是说,比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国门早 300 年,以罗明坚、利玛窦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率先用自鸣钟悄悄在大明朝紧锁的国门上,敲开了一条缝。
据说万历皇帝就非常喜爱自鸣钟,甚至怕自己喜爱的一座自鸣钟被太后要去,还悄悄在发条上做了手脚。清承明制,对自鸣钟的喜爱也一脉相承。有清一代,几乎每位皇帝都留下咏自鸣钟的诗篇,尤以康雍乾为盛,当时中国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时钟进口国。清代皇帝对自鸣钟浓厚的兴趣,直接推动了自鸣钟的贸易和制造,为扩大在华贸易,西洋钟在制作上会更加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18 世纪 铜镀金嵌料石升降塔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为英国制作,是乾隆三十七年粤海关献给乾隆帝的生日礼物。钟体为铜镀金升降塔式,弦满开动后,二至五层塔身会随着《茉莉花》的音乐声逐层升起,廊下的仪仗队同时沿着塔身行进,水法、转花转动。塔身升到固定高度后停止,音乐也随之停止。再开动,乐声重起,塔身逐层下降至最低位置。这件钟从造型到音乐设置都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情。
19 世纪 金漆木楼座鸟音笼表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为瑞士制作,以鸟笼为造型,也是为了迎合清代宫廷的养鸟习惯。鸟笼底座内放置音乐及鸟鸣机械装置,白珐琅表盘设在底座的正面。鸟笼内的景观有山石、树桩和水池,山石和树桩上各立有一只鸟,池畔栖息有两只鸟。上弦开动后,音乐响起,四只鸟在转头的同时张嘴鸣叫,抖动翅膀和尾部。
据学者考证,目前所知最早在国内制作自鸣钟发生在1583年的广东肇庆,两名中国工匠协助印度工匠完成了自鸣钟的组装。此后,韶州、南京、松江、上海等地也陆续开始有中国工匠仿制自鸣钟,一个新的手工业门类出现了。当然一开始的仿制品还比较粗糙,西洋钟“高广不过寸许”,仿制品“则大于斗矣”。
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广州工匠潘淳就因善于烧制珐琅,被时任广东巡抚杨琳推荐至宫廷造办处参与时钟制造。说明当时广东的钟表制作水平相当高,制作中采用了篆刻、镶嵌、圆雕等多种工艺,可以说集传统工艺美术和西洋时钟之大成,是岭南风物的代表。广钟,也成了钟表业的一个专有名词。
展厅图
“广钟”,是清代广州制造机械钟表的简称,因产地广州得名。它是清代中国自主制造的能够精确标示时间且工艺复杂、装饰华丽的机械时钟。广钟是计时工具,是高级工艺品,也是融合当时中西方前沿技术的高科技产品,因此具有丰富的本体意涵、时代意义与文明表征。
常见造型:木质钟
木质钟是广钟的重要品类。它用广作家具中常用的贵重木材如紫檀、乌木等制作钟壳,再与广东传统工艺如錾刻、珐琅、玻璃、螺钿等多种技艺结合。紫檀嵌螺钿工艺是木质广钟常用的装饰工艺,也是广钟的重要艺术特色。这类钟造价较铜质钟和珐琅钟更加经济,在民间比较流行。
清 木楼嵌螺钿钟故宫博物院藏
木楼钟是木质广钟的常见造型,此钟为紫檀木楼式,正面嵌螺钿花纹,有葫芦、团寿、葡萄、梅竹等图案,寓意多子、多福、多寿。钟盘上方有景观,设三券门,中间门楣上书“圣寿无疆”,左、右门楣门上分别书写“尧天”“舜日”。中门内立寿星,寿星一手持杖,一手托佛手。门外两侧分立两人,各牵一象,象背负瓶及插花。当活动机械开动时,寿星持杖的手臂上下移动,门外两人摆动手臂。
金碧辉煌:铜质钟
铜质钟是广钟又一个重要品类。其钟体一般使用金碧辉煌的铜镀金材料作为外壳,在装饰工艺上以中国传统的錾刻技法为基础,借鉴欧洲浮雕的做法,融入卷草纹、花卉杂宝纹,同时镶嵌点缀各式料石、宝玉石等装饰,繁复而精美的钟体装饰反映出上层社会对装饰工艺审美偏好。
清铜镀金转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铜镀金,钟盘置于钟体正面中央,钟盘上方有四个方框,随着机芯转动,框中或显示花纹,或显示文字,显示文字时恰好组成四字横幅,如“太平有象”“八方向化”。钟盘左右两侧椭圆形开光内有以各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转花,长方形开光内是象征流水的玻璃水法柱。钟顶中央以象驮宝瓶的形象来传达“太平有象”这一吉祥寓意,两边是精心设计的两组滚球表演装置。启动后,音乐响起,小球从葫芦瓶中倒出,沿轨道滑入广口瓶,落进机芯内装有套筒的麻花轴,麻花轴转动把球送入葫芦瓶中。球再次从瓶口倒入轨道,循环往复,非常精巧。
清 铜镀金自开门喷球五子夺莲转花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铜镀金,錾刻精细纹饰,共三层。底层内是机械装置,正面中央是寓意多子的吉祥图案“五子夺莲”,一童子手握莲蓬站在荷花缸中,其身旁另外四个童子做夺莲状,两侧是可变换两次的四字对联,一幅是“雨顺风调,国泰民安”,另一幅是“八方向化,九土来王”。中层有两扇红漆门,门内有条扬头张嘴的盘龙,龙头被罩在一喇叭形玻璃罩中,罩里有一红色小球。双鹿驮三针时钟在顶层,钟顶插伞状彩色料石花。在底层背面上弦后,音乐响起,对联转换,转花及所有伞状花旋转,两扇红门自开,盘龙表演喷球,小球可忽上忽下。此钟变动机械装置复杂,特别是龙吐球部分设计尤为精巧,是广钟中的珍品。
铜镀金壁镜表
镜表钟体为铜镀金长方形玻璃挂镜,表盘镶嵌在镜框上部,机芯是一件非常精巧的怀表机芯,是座钟向怀表过渡时期的产物。机芯下方有花体英文“Martin”及“London808 ”等字样,是英国进口的怀表机芯,这说明当时广州钟表在由纯粹的进口向独立研发的过程中,不乏中西结合的“拼装模式”。
最特别的品类:珐琅钟
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也泛指施有珐琅釉的器物,即“珐琅器”。珐琅工艺来自欧洲,广钟上的各色珐琅,在吸收西方制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宫廷审美和地域风格,呈现出纹饰优美、色彩多样、风格绚丽的艺术特征,成为广钟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中硬透明珐熔点高,透明度好,常能透出胎底浅刻的花卉纹饰,色彩如宝石般晶莹,是典型的广珐琅。
清乾隆 铜镀金珐琅转花葫芦式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共三层。底层是布景箱,居中立一人手持字联,其周围有一圈献宝人队伍。景观的两旁布置对联,对联能变换内容。二层也是布景箱,布置城市风景油画,有活动人物在其间,其余几面被水法环绕。二层平台上平铺水法,中间立扁葫芦瓶,瓶下腹部嵌时钟,上腹部有料石转花,瓶中插大束料石花,瓶身遍饰蓝地金花透明珐琅,花卉层次分明,璀璨夺目。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持联人展示联上“福寿齐天”四字,周围的献宝队伍出入门内,对联转换。二层布景前人物行走,侧面水法转动似瀑布飞流直下,平台上水法转动似波涛。弦松弛后,乐止,活动装置停止表演。
清乾隆 铜镀金珐琅转花卷帘白猿献寿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通体镶嵌透明珐琅,除了顶部的亭子为蓝色透明珐琅之外,其他的部分均为绿色透明珐琅,整钟体色彩艳丽,花纹繁复,绚丽多姿,体现了透明珐琅的极高工艺水准。顶部的亭子里有可旋转的烧蓝瓶,围绕一圈献宝人物,其中既有手捧物品的金发西洋人,又有驮着宝瓶的白马等。底部布景箱内布置的是白猿献寿场景,三只白猿跪在地上,中间大猿手捧的盘中盛放仙桃,左右两只小猿所捧盘中分别放着珍珠和红珊瑚,白猿献寿也是广钟制作中最为传统的题材。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瓶子、献宝人等转动,卷帘升起,三猿举起手中所捧盘子做进献状,进献动作完成后,帘子徐徐落下,转花等活动装置及音乐也渐渐停止。
清乾隆铜镀金珐琅倒球葫芦式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是绿色透明珐琅的典型,钟体共三层,通体镶嵌绿地金花透明珐琅,非常罕见。底层内安放音乐及活动装置,白珐琅表盘居于底层正面中间,两边拱门内有竖立的水法玻璃柱。中层正面垂帘,帘内景观以攀杠人为中心,周围有人、鹿、马、象组成的献宝队列围绕。二层平台两侧,一前一后分别跪着两人,前边的握鱼,后边的持瓶,从瓶口到鱼嘴间铺有轨道。上层立葫芦式瓶,瓶中插大束转花。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底层水法柱转动似喷泉,中层垂帘卷起,攀杠人作翻飞表演,献宝队列前行,小铜球从瓶口滚出,沿轨道滑入鱼嘴,落进机芯内装有套筒的麻花轴,麻花轴转动把球送入瓶中,球再次从瓶口倒入轨道,循环往复。
清乾隆 铜镀金画珐琅四面盘钟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透明珐琅,画珐琅在广钟中也比较常见,主要是作为局部装饰,通体以画珐琅为装饰则比较少见。此钟钟体遍装饰黄地彩绘花卉画珐琅,纹饰有竹、菊、水仙、梅、牡丹、桃、葡萄等。四面均有表盘和指针,机芯带动四面指针同步运行。正面表盘上有工匠仿写的外文字母,这在民间制造的钟表上屡见不鲜。表盘上方有孔洞,里面有持折子红衣天官。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红衣天官两侧的对联变换,天官双手上下移动展开折子,上书“天官赐福”。
清 掐丝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掐丝珐琅转鸭荷花缸钟 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是由清宫造办处工匠用广州制作的掐丝珐琅缸和法国的奏乐机械系统装配而成。钟体为荷花缸造型,缸腹部满饰花蝶纹,腹部正面装表盘,缸中布置荷塘景观,其中三朵荷花可开合,花心中分别端坐西王母、持桃童子、持桃仙猿。上弦启动后,音乐响起,荷花花瓣张开,露出花心中西王母、童子、仙猿,西王母稳坐不动,童子、白猿跪拜呈献桃状。
联动演示巧夺天工
广钟集传统工艺美术和西洋时钟之大成,机械构造繁复而精巧,拥有以发条、链条、塔轮、擒纵机构等组成的机芯及控制机构,能打点报时,又有转花、卷帘、水法、行船、滚球、鸟鸣、奏乐、变换文字、活动人偶等20多种联动的演示功能,这是其他国产时钟所不具备的,也是广钟在技术层面最为突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清代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以及清代中国制造行业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整合能力。
清乾隆 铜镀金自开门三星报喜葫芦式钟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钟钟体共两层,通体遍饰蓝地金花透明珐琅。椭圆形底座内安设机械装置,正面为布景箱,内有福禄寿三星报喜,底座上中心竖立葫芦式扁瓶,瓶下腹有二针时钟,上腹有料石转花。活动机械装置的上弦孔在底座背面。启动后,音乐响起,门开启,三星扶杖左右晃动,灵芝、仙鹤、鹿、佛手等从两旁移至中间,寓意福禄长寿。平台上水法转动,如波涛四起,葫芦瓶似在水中漂动,寓意四海升平,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风格。
清铜镀金珐琅群仙祝寿楼阁式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共三层。底层为方形底座,镶嵌蓝地金花透明珐琅,其内放置活动装置及音乐机械系统,正面居中为钟盘。底座中间有一金龙巨首仰起,口中喷出水法,支撑起上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重檐楼阁。楼阁正面有三扇垂帘拱门,中门内有寿星,两侧门内为八仙。启动后,音乐响起,各部分水法均匀转动,上部楼阁各拱门垂帘卷起,中门寿星走出,八仙列队由右门出,从寿星前经过,再由左门入,形成喜庆、热闹的祝寿场面,使此件钟表更具观赏性。
清 铜镀金珐琅瓶式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共三层,通体镶嵌蓝地透明珐琅和彩色料石。底层正面有三个带卷帘的拱门,中门内有一小人物背插双翅,跪地双手捧桃。两边门内有攀杠活动人物。中层亭内跪一手持钟锤的人,其面前摆着钟碗。上层有四个铜镀金小人半跪手擎大花瓶,瓶正面中心为三针钟,花瓶里有花枝,两只翅膀扇动的蝴蝶停留在花上。启动后,底层门上的帘子卷起,羽人向前移,到指定位置后下跪,双手掰开桃子,展现桃上的“福”“寿”二字,左右门里攀杠人翻杠。中层亭内人偶敲击面前的钟碗奏乐,顶层花瓶上的蝴蝶振翅欲飞。
清 铜镀金珐琅亭式内有升降塔钟故宫博物院藏
此钟钟体共三层,通体镶嵌蓝、绿色透明珐琅。底层内安放音乐及活动装置,正面居中有三针时钟,钟盘两侧拱门内均有可转动的捧花篮双童子,左右两侧布景箱内平铺水法。中层门内有一座可升降铜镀金九层佛塔,左右两旁各有插翅羽人,合手作叩拜状。中层及上层平台四角均有转花。上层亭子门内有一人手持折联。在底层后面上弦后,音乐响起,捧花篮的童子原地转圈。佛塔逐层升起,又渐渐下降,羽人拜塔。持折人移动出门,到指定位置后站立,打开折子,折上书“千秋永固”四字,四角转花随之转动。乐止,塔落至原位,持折人退回门内,转花、童子停转。升降塔形式的钟表在近代机械钟表中并不鲜见,但在演示塔升降的同时,还伴随其他复杂活动装置的钟表实属难得,体现了广州钟表的高超水平。
观展攻略
2、免费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特殊情况另外公告。
3、《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位于广东省博物馆三楼一号展厅,展期自 2024 年 11 月 29 日至 2025 年 4 月 6 日。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时间的刻度”“时间的艺术”“时间的温度”。通过精品文物、历史档案、各类广作工艺品和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清代广钟的多元面向和当代价值。
黄思琦
尹莉莎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