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仲景中药网 > 热点 >

一把“伞”带飞湖北东宝内陆城市交出飞天答卷

近日,2025年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在湖北荆门市东宝区圣境山生态旅游区落幕。这是荆门连续3年承办国际航协A类赛事,也为“三年之约”画下圆满的句号。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5名顶尖选手逐风翱翔,而山脚下的热闹也融入荆门人的日常。

赛事活动焐热民生日常

赛事落幕热度不减,山脚下的热闹是3年沉淀的结果,曾让人担心“没人来”的小众比赛,如今成了荆门金秋固定的风景,“看滑翔伞、吃农家菜、买土特产”的消费场景,牵动着周边百姓生活。

9月27日中午,圣境山脚下的“云端人家”农家乐座无虚席,老板张建国忙得脚不沾地。今年赛事期间,店里日均接待超30桌,土鸡炖粉条、排骨香肠点单率最高。而3年前东宝首办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时,他还嘀咕:“这小众比赛能有人来?”

消费热潮还在向东宝区子陵铺镇及周边乡镇延伸,南桥村包子铺排起了长队,七桥村的红薯粉条、八角村雪枣被游客装盒成礼,40公里外仙居乡的麦酱,也成了伴手礼首选。子陵铺镇党委委员周梦凡说:“以前这些特产藏在山里无人知,现在借着赛事名气,全成了香饽饽。”

近3年,东宝区旅游综合收入从55.96亿元增至66.91亿元,今年预计突破94亿元,年均增速超30%;圣境山滑翔基地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超1.2万元。金泉村村民刘孝军把老屋改造成“伞降小院”民宿,今年暑假8间房天天爆满,3个月收入抵得上去年全年。

内陆小城选对“滑翔赛道”

2017年东宝区刚提出建滑翔基地时,不少人觉得“不切实际”。东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兴宇回忆,当时专家团队在圣境山蹲点半个月,每天测风向、记气流,最终报告显示:“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可飞220天,盆地地形能聚起稳定热气流,是天造地设的滑翔胜地。”

如今的圣境山拥有全球最大的35.7万平方米人工降落场、全国唯一的滑翔主题飞行大楼、700米长的德国生态飞行跑道,还成了“国家航空飞行营地”,吸引国内外伞友慕名而来。

作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今年3月荆门推出13条专项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覆盖产业链关键环节。东宝区坚持发展滑翔运动就是选择差异化赛道,除了看中圣境山自然优势,更瞄准低空经济蓝海。

东宝区还把招商推介会“搬进”赛事,3年来签约31个项目、总投资238.8亿元,其中6个涉及低空经济,“造装备、搞研发、做培训、开发旅游”的产业链持续延伸。朗高低空飞行服务保障有限公司董事长戴苏平,最初仅来考察赛事商机,却被荆门的航空产业链、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政府“一企一策”服务打动,当场拍板投资。该企业1.3亿元的低空飞行营地项目,已于今年赛事期间签约落地,拟建无人机基地,还计划与本地院校合作开低空经济专业培育人才。

赛事也助推城市更新升级,东宝区先后投资1.5亿元翻新环山公路、扩建游客中心,助力圣境山生态旅游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运动员们每次来都感慨:“荆门每次都有新变化,越来越方便了。”

让赛事“流量”成为发展“增量”

据了解,圣境山滑翔基地最多时日均超500人体验滑翔伞运动,经常“一伞难求”,现在体验带飞得提前预约,周末根本排不上号。3年赛事让“圣境滑翔”名气渐长,小众运动慢慢成了大众喜爱的新鲜事。数据显示,圣境山滑翔基地培训学员较3年前增长3倍,学飞行的客群会在荆门停留7天至1个月,赛事、培训、带飞这种可持续的收益,比单次赛事的影响更深远。

圣境山滑翔基地还承接全国轮式动力伞驾驶员培训班、全国滑翔伞教练员培训班,承办全国滑翔伞运动发展研讨会,与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学院签订航空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打造成高校“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吸引人才落地,推动科研、培训、航空设备制造等产业发展。

湖北省体育局航空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甘俊表示,湖北省已将东宝区纳入低空运动“一地一品”布局,每年给予专项支持。“要把东宝打造成湖北航空运动的人才基地和品牌窗口。”

东宝区委书记、区长董勇表示:“我们既要把圣境山打造成中国滑翔伞界的‘阿尔卑斯’、全球伞友争相打卡的胜地,更要以滑翔伞运动为支点,撬动低空经济产业链升级,最终让‘到荆门飞起来玩’,成为一种休闲时尚。”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