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wind数据统计,医药基金资金净流入20475.61万元,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继本周一资金净流入356.4万元创新高后,昨日又吸金232.4万元,本周已获资金抄底471.7万元。12月7日,该基金成交量889万元,委比高达38.05%。
康方生物IL-17单抗3期研究达全部疗效终点,有望成为公司第三个进入商业化阶段的非肿瘤重磅产品。2023 年 12 月 1 日 ,公司宣布古莫奇单抗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关键注册性3期临床研究达到包括 PASI100和sPGA0/1在内的全部疗效终点。相较于同靶点已上市产品,疗效和安全性均具有有力的竞争优势。
创新药出海主线带来增量市场
“出海”即指药物在海外获批的意思。那么创新药为什么要出海?
因为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中国虽然市场空间很大,但存在一些限制。中国是单一买家——医保局,医保局的话语权无限。想在国内卖产品,通过医保支付,那可能需要在价格或者其他方面有一些妥协。而美国和欧洲的市场环境稍微好一些,商保支付能力很强,更加关注药品的实际效果,更希望能在初期就能严格控制住病情,所以对于创新产品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都较强。但进入这种市场,靠仿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靠真创新的产品。
中国药企的创新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一开始的跟随模仿到现在的改进,相信未来一定会出现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企业。放眼全球来看,美国才是最大市场,中国的药品和器械公司未来想要持续增长,美国和欧洲日本市场是必争之地。坚定不移的国际化,一方面收获的是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目前,国产创新药的已经受到国际越来越多的认可。2017-2019年,每年出海的数量不超过10款;2022年,出海数量44款,披露的交易金额达到270亿美元,相比2021年交易总额翻倍。2023年上半年,交易总额已达143亿美元,为2022年同期的三倍。所以投资者可以对国内创新药这个行业“尖子生”充满信心,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助力产业发展。
国联证券观点:回顾 2019-2022 年药品行业出海历史,2022 年药品行业整体海外营收占比总营收高达 21%,其中化学原料药占比高达 36%,生物医药占比达 19%,化学制剂占比仅 12%。化学原料药因性价比、产能等优势作为主要的出海支撑,在疫情影响下 2020 年原料药出海速度加快,之后增速逐渐回落,代表性企业包括东诚药业、海正药业等;化学制剂主要在仿制药或生物类似药领域占据优势,2019-2021 年增速保持稳定提升,2022 年受制于管控措施等原因,化学制剂出海速度明显回落,伴随未来各项限制放开,预计化学制剂企业海外营收增速将迎来新一波增长,代表性企业包括复星医药、宣泰医药等;生物医药的海外营收波动略微偏大,主要是由于创新药企每年license out 等大额交易的原因,伴随国内企业在靶点和适应症的差异化布局下,“BIC”、“FIC”产品的出现几率在逐步提升,未来我们将主要看好以创新药为主的出海主旋律。
海通证券发研报指,2017-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最大主线机会来自于CXO、创新药、消费医疗三大行业。创新药全球创新迭出,中国需求和供给侧改善明显,中国大型制药公司将进一步体现全球及本土竞争优势。1)从全球格局来看,头部制药企业排名跟随重磅药的诞生持续变动,中国创新药和疫苗将会在跟随型创新领域占据更大份额,并逐步有公司涉足全球销售或成为大型平台技术型公司、销售公司。2)从供需结构来看,医保支付存在边际改善趋势,叠加快速老龄化等背景,需求将稳步回暖;根据我们判断,资本市场阶段性投融资减缓影响下,大型制药企业及头部biotech的供给侧改善会较为明显。
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 基金经理贺雨轩:面对国内医药市场的持续内卷,不少创新药企将出海作为破局的方向。出海可以让国内药物研发效率和成本的优势会再次放大。同时药物在全球商业化之后可带来更丰厚的营收和利润(更高的价格)。已经有许多重磅品种获批上市、临近商业化,还有一些在研品种陆续获得对外授权及出海验证。到9月底,创新药整体的调整已经非常充分,虽然A股和港股市场上陆续见底的时间会有差别,但总体上都到了底部状态。从当前角度来看,创新药板块整体性价比突出,后续会回归价格中枢。可关注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及其联接基金A(014564) C(014565)。
风险提示:文中客观展示指数成分股不作为推介。购买基金前请认真阅读基金产品法律文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可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需承担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